联系我们

清朝官员上朝前为什么有早饭不吃,而是要含一片人参?

时间:2022-05-25 21:54:17  作者:  人气:0次

  

 

 

在各类古装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大臣们集体上朝的情景,场面有时极其壮观,但古代大臣上朝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参加早朝。

 

根据史实记载,清朝官员必须三品以上才有资格面见圣上,在君权至上的年代,能够上朝进谏本是一件极其荣幸的事情,也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大臣在上朝前后往往小心谨慎,言行举止都受到约束,甚至不能吃早饭。

 

民以食为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间也有句老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俗谚都说明了一日三餐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

 

 

“民以食为天”

 

早餐作为一天的第一餐,对于人们的精神身体都非常重要,而在清朝,这些官员在上朝前都选择不吃早饭,而是不约而同地口含一片人参,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有三。

 

 

一、避免迟到

 

 

清朝的律法规定皇帝为卯时上朝,以现在的计时方式看就是早上5点到7点左右,虽然这个时间看起来也还不算早得离谱。但是上朝的官员们却不可能睡到5点才起床,他们还需要在寅时,也就是早上3点到5点就等候于宫门之外。

 

 

▲故宫,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

 

众所周知,清朝主要分为旗、汉两族,而这两族人的地位自然是不同的。

 

满清入关后,定都北京,原居住于北京的汉人被下令迁移到城外。渐渐地,北京城分为了内城和外城,皇城,也就是紫禁城就在内城,当时除了皇帝特别赏赐之外,内城只能由八旗子弟居住,紫禁城周围更是戒备森严,旁人不得随意靠近。

 

 

▲清朝大臣上朝路上

 

而清廷内的汉族官员基本住于外城,距离上朝的宫殿较远,为了能够按时上朝,需要很早就起床准备。

 

如果上朝迟到的话,轻则小惩大诫,重则人头不保。所以早膳比起上朝这件事来,可谓是“牛身失毛,无足轻重”了。

 

 

二、减少突发情况发生

 

 

明清时代,礼法严苛,行为规矩讲究进退有度,更不用说是在一国之君面前,更不能有丝毫的失仪之处。万一吃了早饭肠胃不舒服,在朝堂上闹肚子,在朝会上去行方便之事,有大不敬之罪。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十阿哥对刚刚登基的雍正不满,想要借故找茬,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中提出要去上厕所,这无疑让雍正的脸面非常难看。后来他被雍正剥夺了爵位,关入监狱长达12年。这不是说不能在朝会中上厕所,但是这种行为会令皇帝感到不快是肯定的。

 

▲历史连续剧《雍正王朝》剧照

 

朝会上,对官员,甚至对皇帝在的行为举止都有严格的要求,衣着、装饰、举止都必须按照规矩来,莫说是交头接耳私下聊天,连咳嗽一声都不行。吐痰上厕所之类的私事,未免显得失仪,实际遇到这些突发情况,大臣们只能一忍再忍,否则被有心之人抓住把柄,后果不堪设想,搞不好就要被弹劾。万一皇帝震怒,说不定就脑袋搬家了。

 

而且当时上厕所也并不方便,古代的厕所并不像现代置于室内。要想在皇宫中上个厕所,可没有那么方便。

 

 

 ▲清朝上朝

 

朝会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具体时间有多长,得根据实际处理的政务来定,短则个把小时,长的可能就会是半天。

 

朝会上讨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如果中途想要上厕所,不但有损颜面而且还会漏掉关键信息。如果真的有人提出这种要求,那么皇帝也不一定会下令杀人,只是难免心存芥蒂,又有几个官员愿意令君王心生不满呢?

 

 

三、补充营养,防止昏倒

 

 

虽然没有吃早饭,但是为了有足够的精神和体力来应付政事,有些聪明的官员们会在嘴里含上一片人参。

 

 

 ▲西洋参片

 

人参具有抗饿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们的气血,是对人体有益的一种补品。其次,人参的药性强大,因此仅仅需要在口中含上一小片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清朝的官员们,特别是有资格上朝的官员,都有着不算低的俸禄,所以他们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药房购买人参来食用。

 

 

▲古代中医药房场景

 

人参切成薄片后,细细咀嚼可以提神醒脑、生津安神,早上没有吃饭还要忙于政事的官员们,口中含一片人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防止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又可以不用担心上厕所而丢失皇家颜面被治罪,这可比吃早饭方便多了。

 

 

▲清朝大臣上朝

 

不仅如此,人参片方便携带,而且还没有异味,与人沟通时还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当时人参和西洋参在清朝极受欢迎,受到举国追捧,“口含一片人参上朝”也成为了这些官员们心照不宣的习惯。

 

对于注重养生的汉臣来说,不吃早饭意味着三餐不规律,上早朝无形中降低了生活质量。在古代当官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脑力体力均要跟的上,虽然看起来风光,但每天奔波于官府和朝堂之间,日子过的并没有平民百姓顺心如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

 

 

“早朝”文化

 

 

明朝后期文学家王穉登(1535—1612) 的《元日都门看早朝二首》就体现了古代的上朝文化:

 

春日满皇都,春云乍有无。

五更齐玉佩,万户共桃符。

天出临轩语,山当绕殿呼。

欲知王会礼,先问汉鸿胪。

 

 

▲明·王穉登(即王稚登) 画像

 

另有明代文徵明(1470—1559) 的《秋日早朝待漏有感》:

 

钟鼓殷殷曙色分,紫云楼阁尚氤氲。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挂冠神武门。

林壑秋清猿鹤怨,田园岁晚菊松存。若为久索长安米,白发青山忝圣恩。

 

建文年间,身为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的明朝状元兼明朝首辅的胡广(1370—1418) 在其作《秋日早朝》中也描写了上朝的场景:

 

秋满都门一雁飞,轻罗初拟试朝衣。

城头鼓角催更尽,阙下星河向晓稀。

佳气入云浮紫殿,新凉先雨到彤墀。

涵濡共际雍熙日,谁识阳和造化机。

 

明朝参加上朝的官员,官职有大有小。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这些官阶都比较高。也有一些官阶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给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朝。

 

▲明朝官员上朝图

 

清朝官员上朝时,官居一品可以站在殿内,朝见皇帝,官居二品则需要在殿门外恭候,官居三品则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没有资格,参加朝会。清朝十天举行一次早朝,但是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实际早朝次数要多远远于规定。

 

从清朝官员不吃早饭这件小事里,我们得以一窥清朝政治制度的特性,乃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生问题。可见,任何时候一个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诞生的条件,而且原因通常是错综复杂的。

 

将视角转入我们当下的现代社会,早朝有点像我们读书时候的早自习和早读、上班时候的晨会。清晨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处理严肃问题的时段。

 

 

 ▲某集团开会现场照片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朝的“早”,有很多好处,圣躯志虑清明,而早上人的头脑比较清醒,能断事。

 

在现代如此快节奏、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努力工作的我们不妨效仿古时官员们的聪明才智,开会前在口中嚼一片人参。

 

口嚼人参片不仅能比用人参泡水喝获得更多的营养,更能起到提神醒脑、补充气血的作用,还能使自己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更高效地做出决策和方案。

 

 

人参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曾作诗《咏人参诗》,表达自己对人参的喜爱和赞同。

 

性温生处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

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

 

东北三宝,乾隆皇帝最爱人参,赋诗一首不够表达乾隆对人参此宝的喜爱,便又作诗一首《咏人参诗》之二:

 

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

即今上党成凡卉,自惜天公保异珍。

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

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

 

对于勤奋工作、脚踏实地的职场人来说,人参更是有四宝:

 

旺气补血是块宝;延年益寿抗衰老;

提神醒脑效率高;抑菌清口助社交。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参是味药,切忌用量过度,不同种类的人参所含的营养也是有区别的,不同人群对人参的需求量也不同。

 

拿红参举例子,普通人一天内摄取的红参总量建议为3g,高血压人群建议为5g,低血压人群建议为1g。

 

 

热门评论:
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