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放山——敬畏自然的草根文化

时间:2022-07-28 00:02:59  作者:  人气:0次

  随着采参习俗、仪式和规矩的形成,随着人参故事的编织和传承以及随着人们对于人参进行人格化塑造的不断升华,

一种溶铸着北方民族经脉气血和胆略魂魄的人参文化,便从闯关东的流民中悄然形成直至凝结成为博大精深的体系以致于融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成为北方民族经世致用的精神向导。

翻阅那些想像奇特、情节诡异的人参传说和故事,

就仿佛走进了气象万千的长白山林海,就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和人参鸟的欢唱,就仿佛能听到“放山”人豪迈的呐喊和欢天喜地的酒歌。

人参的外形酷似人形,古人难以释解这种奇异的现象,久而久之,人参就被神化为一种天地之精灵

又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战胜自然灾害及邪恶势力的侵袭,人参精灵就被赋予成正义的化身、力量的象征和美丽善良的天使,于是他们就变成了穿红肚兜兜的小孩、头插红花的美丽姑娘、善良的白发老翁,而美丽的参姑娘会和勤劳勇敢的年轻挖参人结成伴侣,毛驴参可以不吃草料而为穷哥们儿开荒种地,龙参放到水里,河水就能长流不息、消除旱灾,等等

他们以优美的形象、善良的品质、神奇的魔力出没于深山密林,拯救着受苦受难的人。而对于忘恩负义的贪心者,人参精灵就让他们或一病不起、或家境败落,就是得不到人参仙子的帮助。

尽管这些故事在流传中留有宿命思想和迷信色彩,但是它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反复表达和诠释着因果报应的平民理念。

如对于人参精灵,善良的好心人可以在蓦然回首之间唾手可得,而坏人则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是枉费心机——因为人参娃娃都学会了一天跑九个山头的本领,同时也最能识别好与坏、是与非,不管是花言巧语还是巧施魔法,都逃不过人参娃娃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火眼金睛。

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参故事背后强大的文化定力,给闯关东的老少爷们以顽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够生生不息,开疆拓土,锲而不舍地创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人参故事背后的人参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人参文化爱憎分明这一简约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参文化的真正内涵

那就是回归常识,回归到人本的起点,也就是人类苦苦追寻、却在蓦然回首之间于灯火阑栅处的那一最高境界。

舍生忘死与贪生怕死,有福同享与见利忘义,一往无前与唯唯诺诺;好与坏,是与非,曲与直

这是世间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分类,可谓妇孺皆知,但或许人类穷其一生也难以做到或不愿做到认知好坏、明辨是非、识别曲直,这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

在丰厚的人参文化宝藏里,除了浩如烟海的人参故事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山规、习俗和“放山”人的一整套的信仰和禁忌,则构成了人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而规矩和方园,就是约定俗成的文化。

由于人参奇异难觅及各种民俗心理的作用,形成了“放山”人的许多“清规戒律”:组织严密,也伴有各种巫术信仰。

“放山”人入山时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做一件事。

放山人数有二、四、五的禁忌,要求由三、六、七、八人数组成。

因为二人行动不便,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四”与“死”字音相近,

“五”又和“无”字音相近。

人在自然的伟力下显得再渺小不过,因此放山人路遇,都要互道“快当”,即祝贺“挺顺当”之意;如果碰巧在住处邂逅,不管是否相识,一律管吃管住,相互帮衬;如果同时发现和得到成果,则人人有份,不可私吞。


在放山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在一个“义”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体现为一个“敬”字。如,入山时不许说“放”(放意味着把参放跑),只许说“拿”(拿大山参的意愿);而“端”、“抬”这样的采参动词,既准确地表达出采参时不让一根参须折断之意,又是对人参这一“草妖”、“地精”的一种敬意;及至入山前先拜老把头神、插草为香等各种仪式,更带有对山灵精怪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一种草根世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也体现了草根世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敬畏不是本能的惧怕,而是要与大自然平等相处,只有在与大自然的平等相处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对未来、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务实精神和乐观向上的酒神精神以及惩恶扬善、勇于担当的个性张扬。

回归常识,敬畏自然,这是草根文化——人参文化给我们的启示,它也必将与人参文化滋养出的北方民族的地域性格和人文精神一道,成为我们今天创造新生活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热门评论:
更多评论 +